发布时间:2024-09-06 02:19:16 浏览:
积极完善乡村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推动乡村文化和旅游产业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融合发展,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现乡村繁荣发展的重要内容和途径。
通过文旅深度融合,找准乡村文化与旅游的融合点、连接点,释放文化创意的产业链和价值链,不仅能够解决文化创意产业转型动力不足的问题,激发文化主体的创造性,激活文化消费潜力。还能够实现文化创意产业与旅游产业的模式重构、机制重组,促成新业态,构筑起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模式。文旅深度融合为乡村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增长点。目前,乡村文旅产业的市场空间巨大、消费主体庞大,乡村文化与旅游的融合能够推动平台经济、创意产业、体验经济等发展,延伸文化产业链条,激活巨大的市场空间,产生更多的经济效益。文旅融合还可以激活乡村优秀文化资源,让独特乡村形象得到全面表达。文化旅游竞争力强、知名度高的地方,一般都具有独特的文化品格和魅力。促进文创文旅融合,以文创激活文化资源,以文化塑造地方形象,以旅游关联城市和乡村,能够推动乡村设施改善、人文环境优化和文化底蕴彰显,塑造特色鲜明的和美乡村形象。
促进乡村文旅深度融合发展,必须精心谋划、科学规划,从顶层设计上进行统筹布局和引导。要结合当地城乡总体定位布局。乡村文旅融合在规划编制和总体布局时,既要融入当地总体发展战略、功能定位之中,也要实现城乡协同推进和有机结合。乡村文旅融合并不是单一产业的发展,要积极对接当地建设规划、产业规划、空间规划等,让乡村文旅融合找到合理的定位和方向,能够有效落地和实施。
促进乡村文旅深度融合发展,要在方向上进行全面转变和调整。要转变乡村文旅发展的理念。从传统的文旅资源开发、利用,转向乡村文旅资源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仅满足人们观光、游览、休闲、消费等需要,更要融入创意、设计、活化等理念,满足消费者的品质化、个性化、艺术化的需求和对乡村生活的向往。要调整乡村文旅布局。传统的乡村文旅布局更多局限于县域范围内,更大范围的全域化总体性布局不完善,资源分散、项目同质,不利于联动协同和一体化发展。要推进市域等全域文化资源整体性开发利用,进行要素的合理配置、资源的一体化使用。要从交通、土地、设施等要素的配置,转向资源、功能和价值的布局,更加注重区域文化脉络的贯通、连续和衔接,形成“低密度、高浓度、高质量”的乡村文旅空间体系。要拓展乡村文旅融合的领域。推动传统旅游和文创项目向新文旅文创领域融合,培育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
要推动文化旅游多层次融合,培育新业态、新产业。一方面,要推动文化旅游与服务业、制造业等产业融合,依托当地的文化及自然景观资源,发展创意特色小镇,推动硬件设施升级,设计文化旅游文创产品。另一方面,要推动文化旅游与生态、健康、教育等其他领域融合发展,打造集文化创意、旅游休闲等于一体的文化旅游综合体。促进文教结合、旅教结合,培育研学旅项目,推动文化、教育与旅游的多领域融合。要转化乡村文旅融合发展新优势。以文旅融合促进产业迭代升级,引导释放消费能力和消费动力,形成带动经济发展的增长点。通过推动智能技术、虚拟技术、增强技术等运用到乡村文旅文创产业,赋能乡村文旅融合发展,形成更多体验式、互动式、个性化、多样化的项目。同时,在乡村文旅融合中,塑造出新的文化体验场景、消费项目和业态发展新模式,增强乡村产业融合发展深度。推动动漫、影视、设计、文学、赛事等与乡村文旅深度融合。挖掘具有重大意义、关键影响、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塑造乡村文化新形象。
要形成乡村文旅项目建设新载体。结合地方数字文旅特点,打造一批各具特色、功能互补、内容互通、产业衔接的数字文旅融合基地,打造数字文旅地标、文旅消费体验目的地。发展乡村文旅融合示范区,精选产业基础好、市场前景广阔、文化品牌突出的项目重点培育,推动乡村文旅文创在内容、技术、项目和机制等多层面的融合。通过评选、扶持和考核,创建文旅融合发展典型县、乡镇,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引领全域文旅高质量融合发展。同时,要为乡村文旅融合培育新支撑。促进乡村文旅文创产业高质量发展,必须培育和发展高质量的市场主体。通过打造优质营商环境,实施城乡文旅文创系统“一网通办”,提高行政服务质量,引导更多的主体参与、资本注入,促进创新创业,壮大文旅文创队伍。培育乡村文旅融合示范点,域内选取重点项目建设,形成特色突出、设施完善、品质优良、产业坚实的文旅融合示范点,引领区域文化旅游的高质量发展。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数智化将为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带来更多的机遇和动力,助力中国实现美丽中国建设和“双碳”目标,为全球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网络梗”越来越成为网络空间讲好正能量故事的优良载体。加强“梗能力”建设,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高质量传播的重要途径。
与“修昔底德陷阱”的预设恰恰相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和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向前发展。
“碳中和”背景下,有必要将具有高碳汇水平且集中分布的区域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当中,实施具有规范性和制度化的用途管制策略。
数字治理,本质上是数字技术向多元治理主体赋能增效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据收集、分析、利用的基础上,从多个层面对治理系统的感知、决策和执行能力进行提升。
在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我们更需要的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而非吸引眼球的所谓“理论”。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必须用好总体国家安全观这一强大思想武器,自觉运用其方法论原则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从整体上把握国家安全,不断开创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新局面。
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底座,是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建设的基石。要立足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推动经济产业全方位、全链条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高质量构建“大思政课”工作体系要聚焦目标、效果和特色,着力破解思政课建设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带动思政课叙事表达体系和场景体验模式的深层变革。
中华文化的主体性植根于5000多年的文化沃土,是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加速发展,各国既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也需要应对新的全球性问题,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携手合作,共同打造和平、安全、开放、合作的网络空间,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
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值此之际回望2023年,中国经济主要预期目标圆满实现。展望新的一年,我国经济发展依然将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但同时也具有体量大韧性强创新后劲足的竞争优势、宏观经济政策回旋空间大的支撑效应、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增长红利等三重有利支撑。
要聚焦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以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优化政府职责体系为重点,在“加减乘除”上做文章,推进机构改革再深化,为在新征程上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新动力。
面对不断升级的数字社交产品,反而需要青年人意识到沉浸式社交环境背后的营销策略与运作逻辑,从而与社交媒体生成的感官刺激与虚拟自我保持距离。
“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提出,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宗旨,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根植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符合中国的初心使命,体现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高度统一。
冬至阳生,岁回律转。在新的一年,我们站在这一年的不易成果上,对未来充满信心,更加需要接续奋斗、砥砺前行,取得更多发展成果。
针对目前思政课教师供给能力不能有效满足思政课强起来的发展需要这一突出矛盾,要切实提升教师供给能力,改进教学方式,推动新时代思政课朝着高质量发展。
我国始终主动实行扩大进口的战略和政策,long8国际官方娱乐平台连续举办进口博览会,倡导开放合作,与既往的贸易保护理论和政策主张存在根本差异,为维护开放的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动力。
面向未来,要进一步扩大“朋友圈”,绘制好“工笔画”,对接好“硬联通”与“软联通”,秉持包容、合作、共赢的原则,为实现民族复兴和推进全人类的福祉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