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税务:守匠心助传承 为非遗注入发展“税动能”

发布时间:2024-08-15 04:15:51    浏览:

  一曲曲上党梆子穿越百年,依旧动人心弦;一场场稷山高台花鼓表演热烈,气势磅礴;一碗碗刀削面越嚼越香,成为游客来山西必尝的美食;关公、澄泥砚等文创产品,更成为受游客欢迎的伴手礼……

  数据显示,山西省现有省级以上非遗代表性项目1173项,其中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82项,丰富多彩的非遗项目已经成为山西一张亮丽名片。为有效推进全省非遗项目的高质量传承和发展,国家税务总局山西省税务局紧密结合第二批主题教育,以税惠红利和贴心服务相伴,让更多“守”艺人成为税收受益人。

  大同刀削面起源于山西大同地区,其历史渊源最早可追溯到1600多年前。《魏氏春秋》中记载:“何宴以伏日食汤饼……”汤饼即今天的刀削面。如今,色、香、味俱全,风味独特的大同刀削面,不仅在全国,乃至国外也都可以见到它的“身影”,许多吃过的人都赞不绝口。

  “面馆生意的兴隆,离不开税收政策的悉心扶持和税务部门的暖心服务,“每年税务干部都会来宣传讲解最新税收优惠政策,并辅导我们及时享受政策红利,实实在在为面馆的发展排忧解难。”新荣区老吕面馆负责人说道。开业近两年的时间,老吕面馆专注于刀削面手艺的传承,小店不仅积累了大批忠实的吃客,还陆续培养出了多名学徒,部分徒弟已经独立开店了。

  在大同市新荣区,像老吕面馆一样得到税务部门帮扶的纳税人不是个例。当地税务部门针对刀削面餐饮企业的经营特点,为他们提供“线上+线下”定制服务。线上举办网上税务课堂,及时将最新的税费优惠政策传达到位、解读到位,确保纳税人对优惠政策应知尽知、应享尽享;线下对发票用量大、咨询较多的餐饮企业提供点对点的个性化税收辅导,对电子发票开具等网上办税业务进行手把手教学,及时解决涉税疑难。通过“线上+线下”的双重服务,最大程度为纳税人纾困解难,护航刀削面技艺传承。

  山西省税务局纳税服务处处长刘伟表示,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源泉和动力,非遗企业在打造品牌产品的同时,也在一直创新,紧跟市场趋势和消费倾向。同样,我们税务部门也一直不断创新服务举措,持续优化办税服务,推出远程帮办、指尖办税等新服务方式,更好地护航企业稳步向前。

  在稷山,高台花鼓有着广泛的民间基础,逢年过节、赶庙会、闹红火,只要有人群聚集的场所就一定有花鼓表演。2019年11月稷山高台花鼓入选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走进稷山县吴壁村村委广场,稷山安福高台花鼓演艺中心的演员正在紧锣密鼓的排练节目。演艺中心负责人苏安福高兴地介绍道,“以前只能在村里、县城表演,如今咱也是‘邀约’不断,全国各地跑呢!这些都离不开社会各界对于咱传统表演的认可和支持,尤其是咱税务部门!”

  据了解,为了帮助非遗文化传承,稷山县税务部门持续关注非遗文化和非遗产品的现状,组建“服务非遗党员先锋队”,除了宣传税收政策外,更是帮助企业从各项资质申请到演出开票全流程跟踪服务,让这些传统艺术能走出“家门”甚至走出“国门”。

  同样感受到税务部门暖心帮扶的还有隰县山桃核手工编织非遗项目第四代传承人冯军龙。“我们能一步步发展壮大,离不开税务部门的一路帮扶。”冯军龙坦言,“税务部门的“非遗助企专家团队”经常上门为我们介绍适用的税费优惠政策、解答涉税问题,我们从来就没有担心过办税问题。”

  在税务部门的帮扶下,如今的弘盛源山桃核手工编织合作社已经吸引了100余名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其编织的汽车坐垫、按摩枕头、拖鞋、挂件等系列编织产品备受消费者青睐,远销全国各地,不仅大大增加了当地农民收入,也为乡村产业发展注入了“活力”。“‘传承’这条路很难走,但是我依然会坚定地走下去,我的目标就是让外面人知道,山西有个隰县,隰县有个非常好的东西——山桃核编织。”冯军龙坚定地说。

  国家税务总局山西省税务局党委委员、总会计师杜飞彪表示,下一步,税务部门将继续推进“便民办税春风行动”服务举措,聚焦非遗企业诉求和期盼,在政策落实、便捷办税、跟踪回访方面持续发力,不折不扣把税惠红利落到实处,护航非遗企业稳步前行。(文风洲)龙8long8国际

友情链接